前沿观察 经济观察 基层建设 文化视野

供应链冲击与企业生产产品范围调整

陈勇兵系中国世界经济学会理事,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图片
图片

逆全球化思潮抬头伴随着新冠疫情蔓延,致使国际经贸合作受阻,扰乱了全球供应链体系,企业进口中间品的难度更大、成本更高,导致大量延迟交付和订单萎缩,对全球生产网络形成冲击。评估供应链冲击的经济影响已成为学界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而通过进口中间品融入全球价值链,作为国内企业参与国际分工的一种重要参与方式,企业中间品进口链条遭受突如其来的冲击将会对下游企业的生产决策产生怎样的影响?尤其,企业内生产产品范围调整作为多产品企业成长的关键机制。《供应链冲击与企业生产产品范围调整》一文重点关注了当企业遭受供应链冲击时,企业生产产品范围将如何调整,及其背后的机制逻辑。

研究发现遭受供应链冲击的企业会缩减生产产品范围,集中生产核心产品。原因在于供应链冲击导致企业生产成本上升和成本加成下降,挤压了利润空间,企业被动放弃无法盈利的边缘产品,同时造成其产出规模和生产率降低。进一步分析发现,经营能力较强、融资依赖度较低、内部投入调整成本较低的企业更有能力抵御供应链风险,同时较强的出口市场竞争力和稳定的出口关系有助于企业应对供应链冲击。该研究一方面有助于全面深刻理解供应链冲击带来的企业中间投入调整,如何影响企业内“创造性破坏”过程;另一方面揭示了企业生产产品范围调整内涵的资源配置效应作为企业应对外部供应链风险的应有之义。

在全球化分工不断深化的今天,企业通过进口中间品实现产品生产多样化的同时,也必须承担全球供应链条中断对生产范围造成的风险,迫使我们进一步反思在既有产品多样化实现路径中可能面临的中间品锁定问题,防范供应链冲击风险。该文结论对于防范供应链冲击风险,避免中间品锁定问题具有深刻的政策含义。

第一,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风险与挑战增多,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在多重因素影响下企业生产约束进一步加大,生产成本上升,导致企业生产产品范围缩减。一方面,企业在充分获取参与全球化分工收益与好处的同时,也要积极预防跨国风险的冲击与损失,避免企业过度依赖单一进口供应,鼓励企业形成多来源地、多种类、多渠道的中间品进口多元化,防范供应链风险。另一方面,企业内生产产品范围调整是企业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渠道,应高度重视企业内“创造性破坏”过程,充分注重企业内部产品层面的资源配置效应作为防范供应链风险的应有之义。

第二,立足于国内大循环,协同推进强大国内市场和贸易强国建设,缓解国际供应链冲击。我们在扩大进口形成全球资源要素强大引力场的同时,也需积极攻克国内中间品制造企业核心关键技术,避免中间品锁定问题以缓解国际供应链冲击,同时充分培育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需求潜力,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图片

引用来源:陈勇兵, 李辉, 张晓倩. 供应链冲击与企业生产产品范围调整[J]. 世界经济, 2023, 46(05): 29-57.

来源: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微信公众号